88858cc永利文件
院字[2023]1号
————————————————————————————————————————
88858cc永利
本研貫通實驗班學生教育培養實施細則
(試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科教興國戰略,面向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前瞻性和戰略性培養需求,結合88858cc永利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适用88858cc永利設置的本研貫通實驗班。
第三條 培養理念
(一)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撐下,加快培養“高精尖缺”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促進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
(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結合學院辦學優勢和特色,主動培養能夠滿足未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卓越工程師。
(三)引領未來産業發展。把握未來産業發展方向,突出多學科交叉融合特色,培養引領并推動未來産業變革的卓越工程師。
(四)堅持實踐創新導向。重視在真實環境下的工程教育,重視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技能的培養,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第四條 培養目标
堅持四個面向,聚焦智能制造領域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術發展,以共融互聯智能機器人為牽引,建設先進智能制造、光電子芯片與系統、生物醫學成像和人工智能等四個交叉學科方向,堅持“強基固本、學科交叉、項目驅動、多元協同”的育人理念,提高學生用科學方法定義問題和多學科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組織地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科技、産業和社會發展的複合型、創新型領軍人才。
第五條 基本原則
(一)堅持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要求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堅持教育規律。遵循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教學規律,構建未來學院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特色的本研貫通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模式。
(三)堅持學生中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本科階段開展基于項目的動态教學和創新實踐,研究生階段通過科教協同、産教融合開展高水平研究,營造創新環境,厚植成長沃土。
(四)堅持教師引導。深入實施導師責任制,依托光電、機械、人工智能和生醫等多個院系組建跨學科、跨院系、跨專業的高水平導師團隊,并彙聚專業學術大師和産業領軍人才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
第二章 組織管理
第六條 成立88858cc永利教學指導委員會,由88858cc永利院長/執行院長任主任,分管本科教學和研究生培養的副院長、分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任副主任,相關院系教學副院長、骨幹教師和專家為成員。教學指導委員會統籌指導本研貫通實驗班學生教育培養的具體實施,包括管理實施細則、培養方案制訂與完善,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師資配備、科研條件保障、培養過程監管、學生考核與分流、國際交流及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三章 選拔與培養
第七條 招生規模。依托88858cc永利校設本研貫通實驗班,每屆招收學生120人。
第八條 學生選拔。依托機械工程、光電工程、人工智能與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等四個專業方向,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選拔:方式一,按照分省份招生計劃數,學校通過高考直通車進行招生錄取;方式二,新生入校後通過自願申請,學院制訂選拔方案,組織校内公開選拔錄取。
第九條 培養模式。實施多學段學生出口本研貫通培養模式。實施多學段學生出口本研貫通培養模式:實行“3+1+X”的“本碩博連讀”模式,“3+1”為本科四年制的本科專業學習年限,其中“1”為本科與研究生階段的銜接期,“X”為研究生階段學習年限,按照學校研究生學籍管理相關規定執行;實行動态管理,設置學生考核分流和退出機制。
第十條 培養方案。一體化設計88858cc永利優秀學生本研貫通長周期培養方案,推行“一方向一方案、一學生一方案”;強化科研創新能力訓練,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習年限。打通本科生階段、研究生階段培養,對課程學習、科研訓練和學位論文進行統籌安排、有機銜接,通過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管理一體化聯動,完善本研貫通課程體系。在第四學年開設本研銜接課程,在滿足本科相關專業學位要求的同時修讀研究生基礎課程,盡早開展特色專業前沿教育。
第十一條 課程設置。以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目标為指引、堅持強基固本、學科交叉,并強調綜合性和探索性。按照“本科階段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基礎素質與能力,研究生階段注重專業素質、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的基本思路,構建模塊化、遞進式的課程體系:
(1)第1-2年:面向未來革命性、颠覆性技術突破對學生知識結構提出的新挑戰,打造寬口徑強基礎課程群,聚焦交叉學科基礎培養,開設數學基礎模塊、物理基礎模塊和交叉學科基礎模塊,強化課程深度和廣度,并着重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辨能力培養。
(2)第3-4年:聚焦專業知識和學科交叉能力培養,為學生發展提供個性化培養方案。開設專業核心模塊、串編交叉專業課程模塊和本研銜接課程模塊,學生按照專業要求和個人興趣選擇學習課程。制定本研貫通培養一張課表,實現課程之間有機銜接,推進案例式、研讨式、項目式等授課方式改革。
(3)第5-N年:聚焦轉化交叉能力培養,開展交叉研究。開設研究生專業課程模塊、校企共建課程模塊和科研創新模塊,加強“引企入教”,加強突出學科的前沿性、科學性和應用性。
加大課程整合力度,實施課程責任教授制度,鼓勵跨學科、跨院系、跨專業組建高水平教學團隊。制定本碩博貫通培養一張課表,實現課程之間有機銜接,将人才培養目标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
第十二條 導師配備。實施導師制,為實驗班的所有學生選配導師,在課程學習、科學研究、生涯規劃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指導和幫助。導師(團)由各相關未來技術方向所在學院推薦,應是經驗豐富的各類高層次人才或主持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的博導。
第十三條 産教融合。深入推進産教融合,緊密依托導師團隊所承擔的産業界科技研發項目,發揮行業企業協同育人的重要作用。支持和鼓勵教師和企業共同開發課程教材,建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高質量校企合作課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加強校外産業(行業)導師隊伍建設,建設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推動行業領軍企業全方位、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
第十四條 學科交叉。着眼于未來科學技術原創,聚焦“大工程大健康”未來戰略産業發展,凝練先進智能制造、生物醫學成像、光電子芯片與系統、人工智能等未來交叉學科技術方向,推進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培養工程人才,探索專業交叉、科教協同、産教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新模式。
第十五條 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打造“課程-實踐-競賽-創業”全鍊條培養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導師的課題研究,至少參與一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或賽事活動,提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1)開展大規模、深層次、全覆蓋的實驗室輪轉(Lab Rotation)教學改革。集中學校優勢學科的科研平台資源,建立學科交叉的高水平導師庫,帶領學生直擊學術科研最前沿。在導師指導下,學生在不同學科方向的實驗室分别完成相應的科研訓練任務,并獲得實踐學分。通過輪轉,讓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科研團隊,找到興趣方向,并為進一步開展綜合項目訓練和雙創競賽奠定良好基礎。
(2)創設特色課程,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利用知識圖譜和AI技術開設課程,基于未來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課程的知識圖譜、問題圖譜和能力圖譜,将知識點之間、知識-問題-能力之間構建關聯,為學生提供基于知識點、基于問題、基于能力的多元學習模式,通過專業知識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推薦,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課程内容和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3)強化與國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領軍企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未來産業科技園等深度合作,構築面向未來技術和工程化應用的橋梁。吸引高層次技術人員深度參與教學改革,包括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開發高質量的交叉性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圍繞未來技術方向,與大院大所和龍頭企業共建聯合研究中心和實習實訓基地,完善産教融合育人機制。
(4)強化校地、校企合作,引導社會資源建立未來學子獎學金和未來技術創新基金,實施有組織的科研,激發拔尖學生群體的創新驅動力,推動産學研深度合作及成果轉化,培育一批具有原始創新能力和潛力的跨學科、跨領域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第十六條 國際合作。搭建國際化人才培養平台,将海外優質教育資源融合到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全過程。聘請外籍專家作為顧問,支持并鼓勵實驗班學生在讀期間至少有一次參與國(境)外聯合培養或學術交流的經曆,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第四章 導師選派與職責
第十七條 導師遴選。各相關未來技術方向所在學院推薦的導師應是經驗豐富的各類高層次人才或主持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的老師,應具備博士研究生導師招生資格,至少有獨立指導博士研究生的經曆。
第十八條 導師選派。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雙向互選導師。推行“校内導師+行業企業導師”的“雙導師”培養制度,且校外導師選聘符合學校規定。
第十九條 導師職責。學生經過雙向選擇後确定其導師(團),導師(團)全程負責該學生的培養指導與教育管理工作
(一)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言傳身教。導師要加強個人修養、恪守學術規範、嚴謹治學,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實踐者,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響和鼓舞學生。
(三)因材施教。導師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個性化學習計劃制定、課程學習、研究方向選擇、研究課題确定、研究方法訓練、學術生涯規劃、畢業設計(學位論文)等方面實施全過程全方位指導,對每個學生都能給予及時督促指導。
(四)科研指導。指導學生完成課程學習、科學研究、專業實習實踐等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科研創新和實習實踐活動、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學術交流論壇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五)論文指導。指導學生做好論文選題、開題、研究及撰寫等工作,嚴格執行學位授予要求,對學位論文質量嚴格把關。認真審核學生所發表的科研成果和學位論文,杜絕學生在學術活動中的學術不端行為。
第五章 學業管理
第二十條 動态管理。除執行學校本科生、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外,凡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實驗班學生原則上應退出實驗班:
(一) 本科階段綜合素質評價不合格;
(二) 因各種原因受警告及以上處分;
(三) 身心健康狀況不适應在實驗班繼續學習;
(四) 自願申請退出。
第二十一條 考核分流。實驗班學生本研階段一般有3次考核分流機會。
(一)第一次考核分流。本科第三學期末,未能通過所在學院專家組考核的學生或自主選擇放棄實驗班資格的學生,經本人申請可退出實驗班培養。退出實驗班的學生可将學籍轉入學校相關院系相同或相近專業的普通班學習,亦可将學籍留在88858cc永利按照相關專業普通班培養計劃打通培養。
(二)第二次考核分流。本科第四學年初,通過88858cc永利實驗班學生本科階段綜合素質評價考核且通過學校研究生推免資格考核的學生,可選擇進入直博學習階段;未獲得研究生推免資格的學生,學籍留在88858cc永利按照相關專業普通班培養計劃打通培養。
(三)第三次考核分流。直博第二學年末(即本研貫通第五學年末)組織考核,未通過博士開題答辯的學生,可轉為攻讀碩士學位,完成碩士學業者可在本研貫通第七年及之後、第八年之内申請碩士學位;通過博士開題答辯的學生,繼續進入博士階段學習。
第二十二條 學分認定。培養方案總學分不超過200學分。本科階段學分控制在150學分以内,碩博階段需修滿50學分。實驗班學生在本科第三學年結束之前修讀的研究生課程可認定為本科階段的選修課;或者本科期間提前選修的研究生課程,在取得我校研究生學籍後,符合相應年度和學科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要求并納入學生培養計劃的課程可以申請學分認定和成績轉換,納入學生培養計劃完成情況。
第二十三條 學籍注冊
(一)新生入學後,按照學校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注冊本科生學籍;
(二)本科第四學年初,獲得研究生推免資格且選擇繼續在我校深造的學生,在系統中進行準研究生身份标識;
(三)研究生第一學年初,統一注冊研究生階段學籍後,按學校直博生學籍管理相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四條 畢業與學位
(一)本科最後一學年,完成本研貫通培養計劃(本科階段)的課程與環節,達到本科生畢業要求和學位授予條件,頒發本科畢業證書,授予學士學位。
(二)完成本研貫通培養計劃的研究生階段學習任務,取得有突出創新性和科學價值的研究成果,達到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畢業要求和學位授予條件,頒發相應的畢業證書,授予相應的學位。具體要求按照學校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相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評價與監督
第二十五條 88858cc永利科學設立本研貫通實驗班綜合素質評價辦法。注重對學生政治态度、思想表現、道德品質、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方面的考查;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專業理論、技術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學生評價體系做到“思政+學業+科研+實踐+體育”全方位覆蓋,提升創新創業活動權重,突出育人價值導向。
第二十六條 88858cc永利建立健全導師考核評價體系。嚴格導師選聘與考核,将政治表現、師德師風、學術水平、指導精力投入、育人實效等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培養過程評價,實行導師自評與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管理人員評價相結合,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
第七章 保障與激勵
第二十七條 落實主體責任。由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科主體負責,相關部門聯動,推進學生教育培養工作。
第二十八條 完善激勵機制。設立專項經費,為實驗班學生培養提供學業獎學金、創新創業基金等,助力未來優秀人才培養和未來産業創新水平提升。
第八章 附則
第二十九條 本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由未來技術學院負責解釋。
88858cc永利
二O二三年十一月
主題詞:本研貫通 教育培養
88858cc永利辦公室 2023年11月13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