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浩,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現擔任88858cc永利2103班的教師班主任。2007年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2012年3月獲88858cc永利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博士學位,論文獲評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先後入選武漢市青年晨光人才、湖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湖北省傑出青年基金等。重視教書育人,曾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以及學院”我最喜愛的教師班主任“等榮譽。
科研項目及成果


童老師一直長期從事相變存儲器材料及芯片相關的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02重大專項子課題(聯合負責人)、湖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及華為千萬級橫向課題等項目十餘項,共發表SCI論文5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8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49項(其中美國專利4項)。
在相變材料及三維陣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材料測試相關專利産品獲評”湖北省十大科技事件“,目前已出口至20多個國家和地區,技術獲評2020年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二完成人)。作為技術骨幹開發的三維相變存儲器(3D PCM)成果已成功實施轉化,童老師也兼職受聘為華為公司高級顧問,帶領團隊開展其應用技術研究。
關于未來技術

童老師分析了88858cc永利當下的意義與使命。

首先,随着科技、社會的發展,未來技術呈現出顯著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學院将依托校内有關優勢學科資源,探索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着力夯實學生的數理化生等基礎,拓寬學生的視野,耕耘好這塊未來技術人才培養的”試驗田“。
其次,未來技術總體向着智能化、高能效以及高集成度等方向發展,對技術創新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一批颠覆性的技術創新。學院将堅持”四個面向“,聚焦智能裝備、人工智能、類腦芯片、先進光電、集成電路芯片以及生物醫學成像等多個未來技術主戰場,加大産教融合培養力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技術創新能力,為”卡脖子“技術攻關輸送更多合格的人才。
對同學們的期望

最後,童老師提出了對同學們的幾點期望。
一、具有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能力。颠覆性的創新往往需要好奇心,需要能夠打破常規,從好奇到好問,從批判到創新。
二、具有持續學習、自我驅動的能力。很強的學科交叉性要求我們具有開闊的視野和紮實的基礎,高速發展的現代科學也對我們提出了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要求,隻有形成良好的自我驅動,才能做到廣泛而持續的學習。
三、具有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颠覆性創新的任務艱巨,需要不同能力模型的人(比如導師或隊友等)一起協同攻關,必須具備良好的團隊意識與協調能力。
四、着力培養責任感與使命感。我們要培養未來能擔大任的技術領軍人才,不應該隻盯着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更應該着眼于國家乃至人類的發展,堅持”四個面向“,解決”卡脖子“問題,争取能做出造福人類和社會的貢獻。
文稿:葉俞科 餘文妍
攝影:梁俊宇
排版:餘文妍